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和舆论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收录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出版的《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一书,于2020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推出的第一篇有关智能媒体影响舆论发展的重要研究报告。
该《报告》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鹏飞、助理研究员吕悦、融媒体副总编辑翟薇撰写,深度分析了当下智能媒体舆论生态,聚焦智能媒体发展及治理规律,并对技术、资本、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智能媒体的未来提出深刻思考。
《报告》显示,近年来,新一代智能媒体人群结构发生变化,从出生起就沉浸在网络世界的“Z世代”引发关注,网民中“一老一小”比例都有所提升,多数网民知识文化水平仍有不少提升空间,而中等收入和中高等教育背景的群体也在呈现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热点的分布和心理走向,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报告》提出,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场景化、智能化传播的到来。智能化的方式扩大了媒体机构的产能和变现能力,Vlog、直播等成为各大媒体疫情报道的热门传播方式,让公众的信息接收更有现场感、参与感、代入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全息立体虚拟成像技术逐渐完善,融合更多场景化、体验式和沉浸式新闻生产。
主流智能媒体加强融媒体实践探索,虚拟主播和机器新闻作品层出不穷,新闻生产打破传统采编发流程,以用户为主导,“去中心化”的垂直式运营成为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整合与协作能力倍增。国内媒体纷纷推出智能融媒体应用体系,“资讯+服务”的萌芽愈加成熟。
视频媒体与电商平台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发展迅速,发挥媒体服务社会经济、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多种社会功能,“互联网+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对脱贫攻坚战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智能媒体还能够介入突发公共疫情防控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长期积累的社会数据基础使中国对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有较强的数字化管控能力,同时,媒体报道中的“云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网络社会能力与基层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报告》发现,随着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渐多元,从即时新闻报道、专业领域写作、自动配图等初级功能,向个性化服务、受众互动、舆情监测与引导等方向不断拓展。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加快应用的道路上,国内的焦点曾先后出现于“网络水军”、数据造假、“算法推荐”、流量明星、“视频换脸”等方面。不良行为的泛滥直接影响清朗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公众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愈加担忧其背后可能的风险隐患,针对网络水军的治理日益完善,互联网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引发关注,“假视频”传播也引发科技伦理争议。
《报告》指出,技术、资本与政治对智能媒体的发展影响重大。新闻与社会政治具有天然而重要的紧密联系,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加速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变革与发展,重塑了新闻生产业务流程和生态环境,催生出新的媒体业态,并进一步解构和重构着媒介话语权。资本对技术的垄断及其在数据处理和应用上的技术优势,也正助推资本在舆论话语权中的优势地位,舆论场中“把关权力”的移交呈现从媒体向技术与资本过渡的趋势。算法分发机制无形中“窄化”了用户接收的信息,加剧了社会群体间的局域化发展倾向和舆论凝聚各方共识的难度,智能媒体的“智”化发展仍有待探索。
关于在智能媒体和舆论发展演变的各种新技术、新业态和新问题,《报告》还提出若干思考题。其中包括:
第一,随着5G、航天卫星联网、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区块链、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材料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科技力量变革将对智能媒体和舆论生态发展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二,“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新场景下的智能媒体应如何理解?媒体的边界在哪里?各类媒体应如何跨界融合,踏上智能化传播的时代快车?
第三,普通人数字化生存、虚拟化生存加速到来,是否会推动形成人的社会资本价值,甚至法律意义上的数字人格?我们应如何找准智能传播的法律和伦理边界?
第四,智慧化生存将如何突破人类生理和空间的局限?人类社会地理空间差距的加速浓缩,在智能化时代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第五,智能媒体是否能打破医疗和教育等稀缺资源时空分布局限?这种愿景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在线教育的成长对学习规律与知识沟理论有哪些新的启示?
第六,基于国际贸易、科技和舆论战等现象的存在,智能媒体发展正面临怎样的国际竞争图景?如何预判各国智能媒体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我国在发展智能媒体、数字经济和5G产业中,需要注意什么?pg电子游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