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奢侈大牌在多数消费者眼里是一种奢求,而又追求真正好的设计和品质,这个时候,轻奢侈这一概念就被开始应用。那么到底什么是“轻奢”? 她和奢侈品、快时尚有什么区别?
轻奢消费的崛起与社会形态有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开始崛起,他们追求生活品质,于是乎“能够负担得起的奢华”是未来消费的主流。通常5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认为是合适的。
最早的轻奢侈品牌来自于佛罗伦萨的女鞋MOONSA,其定义了轻奢侈的产品灵魂:真正的时尚不应该与更新速度成正比,而是优秀设计师经时间沉淀、倾注心血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刚过去的两年,无疑是“快时尚”大行其道的两年,然而在经历了对快时尚的款式和设计的“疯狂追求”之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如:设计抄袭、品质变差等,这使得消费者对其的痴迷程度逐渐降温并回归理性。
如今,追求真正的好设计和高品质的顾客越来越多,但传统奢侈大牌的高价对很多人而言仍旧是奢求,现有的流行时尚品牌又无法满足品质和设计的双重需求,此时,“轻奢侈”顺理成章地出现。它们定位中高档,带有独特品位的生活体验感受,正受到白领群体的热捧。
轻奢侈品的价格更具有亲民性,在2000元至1万元不等,其定位一般是中高档,符合常规时尚类百货店的主流定位。而奢侈品的基本款都会是轻奢侈的2-3倍,如果是稀有材质或者定制镶嵌名贵珠宝,其价格将会超过轻奢侈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奢侈品更注重设计的前沿性以及时尚潮流的牵引性,有时候偏执追求感性设计,与日常实用性缺少平衡。而轻奢侈品牌在注重时尚性的同时也注重实用性。
与快时尚不同的是,轻奢侈重视原创设计,拥有顶尖的设计师;而快时尚多采用买手模式,收集最新的流行信息,从而快速更新产品,设计容易雷同。
轻奢侈重视特有消费人群的产品体验,并对做工品质要求较高,相对“快时尚”来说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消费品。
而快时尚更侧重流行元素,注重产品更新频率和琳琅满目的款式,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不高。
消费人群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鉴赏能力,在我国,轻奢侈产品的消费来源于两个方面:
二是,白领阶层体现自我个性的消费。普通白领用户消费轻奢侈品更多的是为了在工作繁忙之余,偶尔犒赏一下自己,但与专门消费高端奢侈品的买家相比,平均年龄会更低一些。
国际奢侈品牌通过推行副品牌,从而抢pg电子平台占轻奢侈领域,譬如Miu Miu之于Prada、Emporio Armani之于Giorgio Armani、DKNY之于Donna Karan等,但是真正能够成功地通过副品牌占据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品牌并不多。
近几年,快时尚受到众多消费者的热捧,一时风光得很,但随着进入快时尚领域的品牌日益增多,竞争也不断加剧。更多的快时尚品牌寻求转变,利用塑造“轻奢”感来吸引消费者。
即在一定时期内推出限量版、高品质、大牌设计师操刀的产品,让潜在的轻奢的购买人群通过快时尚推出的轻奢体验活动,将其逐步吸引到快时尚品牌购买常规用品。比如H&M,其与大牌设计师共同推出联名作品引发了排队抢购潮,限量产品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而这些限量版的轻奢类产品被摆放在快时尚产品周边,极大地促进了快时尚的消费购买。
快时尚品牌进军轻奢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它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这样的举措吸引更多客流,促进店内快时尚产品的销售。
以北京高端MALL为例,其经常布置有这样的销售区域:由国际国内较为出色的设计师品牌集合而成,购物中心运营商会根据楼层自身定位,定期进行某一个品牌的时装发布会,通过不断的活动体验,逐渐将彼此独立的经营空间打造成为设计师集聚平台,自然吸引大量的轻奢购买人群前来体验消费。
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就是既拥有一线品牌的“血统”,也就是款式特色,其自身极具设计感和独特性,但又兼顾消费者较为年轻、多变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档次方面向下延伸,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