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化后的梦幻“田园生活”,已经成为城市中产用来治疗创伤的镇静剂。提个篮子摆摆pose没问题,但让你真的提着篮子去乡间种菜?大概率是——种子还没播完,你就放弃回家了。
红色格子布、蕾丝小竹篮、红酒甜甜圈,无需开车前往乡下,只需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找到一片绿色草坪,哪怕巴掌大点,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营造出“假装在乡下”的英式田园度假风。
尽管这场塑料味浓厚的“田园野餐秀”很快便和这个春天一起离去,但在海外,一场名叫“Cottagecore”的田园美学运动正在社交网络上快速“上位”,一举成为2020年上半年的生活方式关键词。
社交网络上的田园风图片,让你进入乡村童话的平行时空。/Ins截屏@cottagecore.-
看看这些田园风格的美好照片吧,阳光和煦、植物旺盛,小动物只卖萌不吵闹,新鲜的覆盆子沾着晨间采摘时的露水,桌子上的羊皮精装书被微风翻起……一切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完美定格”。
然而,“田园美学”和真实的乡村生活之间,相隔的不仅是柔光滤镜和道具摆拍。
被美化后的梦幻“田园生活”,已经成为城市中产用来治疗创伤的镇静剂。提个篮子摆摆pose没问题,但让你真的提着篮子去乡间种菜?大概率是——种子还没播完,你就放弃回家了。
“田园”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短短半年,我们已经见证了李子柒、动森、朋友圈野餐秀的大红大紫。
打开当代“美学风向标”Instagram,带有 “cottagecore”(田园风)标签的帖子近80万条;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如何获得田园风”、“测测你‘田园’了没有”、“田园式居家隔离”等包含“cottagecore”关键词的帖子在近两个月内出现暴涨。
明星们也纷纷下厨房、进果园,喂马、劈柴,争先恐后地当起了快乐单纯的“村民”。
贝克汉姆带头在ins上发布了一家人在乡间散步、遛狗的照片;随后,考特尼·卡戴珊等多个一线明星也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了自己“乡村生活”的照片。而泰勒斯威夫特的最新专辑,《美丽传说》(Folklore)也采用了大量的田园美学元素。
如果不是手机上的消息推送,你可能会在一瞬间忘记,时下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500万例——屏幕外是疫情的焦虑沉重,屏幕里是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逸。
这场名叫“Cottagecore”的田园美学运动可以追溯到2018年,但是直到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欧美地区爆发,这个亚文化小众社群才忽然间成为互联网上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田园美学”火了?英国《卫报》的回答是: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成为了一种禁忌和奢侈,因此,代表着阳光、户外、新鲜空气的“田园生活”就成了大家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梦想。
“cottage,村舍,象征着我们对于田园生活的美好遐想; 后缀“ -core”用于描述特定的某种风格或类型。 /Ins截屏@cottagecoreee
此外,因为居家隔离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可以对抗焦虑、消除无聊的生活指南,而“田园美学”恰恰为焦灼的人们编织了一个脱离现实时空的温柔乡。
《》将这场田园风潮(cottagecore)的关键词定为“美学运动”、“乡村自给自足生活与精致装饰的融合”。
如今,劳动分工高度发达的城市生活,可以让我们把生活里的一切环节都“外包”给专业人士代劳。比如,在年轻人中,点外卖的频率越来越高,厨房已经几乎沦为摆设;家务也可以雇人代做,扫帚拖布纷纷集体下岗。
但疫情的到来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包生活”彻底瘫痪了:24小时便利店竟然也会打烊了,每周必去的餐厅停止营业了,原先的家政大叔失联返乡了……突然之间,“都市丽人”们才发现自己的生活能力早已经亏空告急。
而“田园生活”的核心理念——Do It Yourself,目标就是手把手教你重获生活的掌控感:制作面包、自酿果酒、打理花园,没有花园的话,就在阳台上种植蔬菜,并翻出妈妈十年没碰的毛衣针,跟着网络教程学打毛衣……
“田园生活”的核心理念——DI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Ins截屏@cottagecore.-
没关系,留下一张学习过程中精美的照片就足够了,这就是“田园美学”的另一个核心——作为一场互联网美学运动,“展示”与“分享”可能比你实际做了什么更为重要。
如果缺了暖光的柔和滤镜和碎花桌布,你做了一上午的牛肉馅饼大概率只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料理”,而非“田园美学”。所以如何拍出美丽的照片、如何精心布置氛围是这场美学运动的必修科目。
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欧美农庄,职业“农民”也要日常面临风吹雨打、雪淋日晒,红脸蛋可不是画个腮红就能够拥有的。
在英国某招聘网站上,一条来自农场的招聘启示写得直截了当:“如果一口气除不了1000英尺的杂草,劝你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要知道,小草莓、卷心菜可不是直接从种子摇身一变就能等着你采摘的。十多道的种植工序,如果没有点儿耐心,田地里的小可爱们只会在你的手上惨死。
再试想一下,告别了城市生活的网购、外卖,一日三餐都需要在厨房里徘徊,用不了多久,就算对着多么貌美的茄子辣椒,用爱发电也不足以让你捣鼓出什么菜品的新花样。
此外,“田园美学”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消费主义的大网之中。名叫“Cottagecore”的购物网站就在疫情期间趁势火速上线,而这一轮流行的“田园风”服饰和十年前发源于日本的“森系”穿搭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想想曾经红极一时的“森系”风格,麻花辫 平底鞋 棉麻长裙的标配,让大街上到处都是“住在森林里的女孩”。
竹篮、餐具、棉麻裙子、徕卡相机,没有了这些,所谓的慢生活就极有可能成为年轻人看不上眼的“大爷式”遛鸟喝茶。
而所谓的崇尚大自然,其间又有多少精心策划的小心翼翼——若是不涂防晒霜,恐怕没有多少人敢挑战乡间暴晒一日游。
提个篮子摆摆pose没问题,但让你真的提着篮子去乡间种菜?大概率是——种子还没播完,你就放弃回家了。
这场2020年的“田园美学”复兴不是偶然。历史上,“到乡下去”总是那些受困于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归宿。
在《人类大瘟疫》一书中,作者霍尼斯鲍姆指出,细数历史中那些“大流行”的暴发,城市化总是关键因素之一。
比起农村地区,城市人口密度远远更高,而一座城市的运作离不开与周围其他地区的贸易、服务往来,因此城市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也大大提升,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效率倍增。
尤其在那些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的落后地区,狭小不通风的居住空间、公共医疗的严重缺位,都成为了病原体扩散的“理想条件”。
因此,在传染病暴发的黑暗时期,相对孤立且人口密度较低的乡村往往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避难所。
路易十六的妻子、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位深度“田园控”,因为厌倦了宫中的繁文缛节,玛丽下令重修了凡尔赛宫附近的英式农庄(Queens Hamlet),并搬离凡尔赛宫,过起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田园生活标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远离权力斗争的宁静。/电影《绝代艳后》gif
在这个景色梦幻、与世隔绝的奢华农庄,玛丽两耳不闻窗外事——她终日在草坪上与友人嬉戏、阅读、采摘野果,尽管此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达到顶峰,大革命就在眼前。
于是,这曲乌托邦式的“田园牧歌”成为了她本人生命中“最后的挽歌”。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被群众送上断头台——在她的田园诗中,何曾想象过农民真实的疾苦。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真正意义上地启动了欧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此期间,文艺流派“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诞生。
艺术家们感受到了新兴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破坏,包括愈发恶劣的城市环境、急遽衰退的道德观念等。于是,艺术家们将这种对理想家园的失落的伤感表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感伤主义将创作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和自然,并给后者蒙上了一层浪漫化的乌托邦色彩——乡村生活是朴素的、旷达的、友善互助的。
其中,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Back to Nature),并指出,城市文明是人性扭曲、罪恶之源,只有让教育“归于自然”,才能保持人们的善良天性。
而当代作家们也不断表达着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例如海子那首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此,“到乡村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经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幻灭后的一场幻想。
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作者指出,英文中“怀旧”(nostalgia)一词由两个希腊词语组成,分别是“nos”(怀旧)与”talgia”(返乡)——“是对于某个不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
因此,“田园”不过是一个我们无法回去的浪漫“故乡”,它只是一种存在于脑海里、自己与自己发生的“浪漫纠葛”。它必然是模糊的、抽象的。
这恰是现代人在急速变化的都市生活中因无所适从而产生的一种应激性反应。田园风潮,在每一次的社会动荡中回归,“向往田园”便逐渐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城市居民的普遍症状和历史情绪。
尤其是那些成长于“水泥森林”和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故乡、土地的感知越发模糊,互联网上的“田园美学”便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于“故土”、“社群”的想象——
在乡间,那里有着更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更为紧密,生活方式也更具有可持续性。那里没有病毒,也无需担心供应链断裂。
美化后的“田园”是城市中产用来当作治疗创伤的镇静剂,是始终追求却永远不能到达的“岁月静好”。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
但幻想又有什么不好呢?毕竟,作为一种念想,“生活在乡村”,就是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