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对民族、时代的写照,体现着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习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这就要求我们把创作的根须深扎在中国大地上,深扎在民族传统的厚实土壤中,深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pg电子游戏官网大实践中,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跨越。
文艺创作所要体现的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际上就是蕴涵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内容、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赋予文艺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化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作品挺起精神的脊梁。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的文艺创作只有与历史、生活、人民、时代保持天然的联系,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的气质与风格。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忠实于生活和人民,只要是遵循艺术规律,其作品就必定会打上那个国家、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的烙印,并形成独一无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越鲜明、越强烈、越民族化、越具有生活根基和时代精神,其创作就越有可能成功。歌德、普希金、乔伊斯、福克纳等巨匠们,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向成功的。普希金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俄罗斯人民不会忘记他,始终把他看成是“俄罗斯的太阳”“俄罗斯的良心”。鲁迅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大作家,他的作品浸透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息息相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魂”。
同时,一个民族的文艺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只有在广泛阅读大量西方各流派作家的作品之后,才能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感悟到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可贵之处,从而更自觉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前,就广泛阅读过西方现代主义的诸多代表性作品,但他并不是简单模仿或照抄照搬,而是坚定地站在民族传统的立场上,以创作中国式的白话小说为目的,自觉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只要翻一翻《呐喊》《彷徨》等,就不难发现意识流和潜意识描写、时空交叉手法等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痕迹,但又具有浸透在骨子里的中国特色。显然,鲁迅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又确确实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说他“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巴金说他是“照西方小说形式”写自己的“处女作”的。但他们写出来的小说,又的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一点儿也没有所谓的“洋派”。赵树理在实现小说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初期创作中,也曾因模仿外国小说而陷入了欧化和晦涩的漩涡中。后来他在实践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作家首先要为中国老百姓写作,就必须用中国的形式和语言画中国的骨架和灵魂。于是,才有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的风行于世。其他像孙犁、周立波、柳青等许许多多有创新、有个性、有成就的作家,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事实表明,举凡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在坚持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的同时,又积极、合理、有效地实现了吸收、融会、创新和发展,以开阔的眼界、深邃的思想、新颖的形式、独特的气质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没有必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就越要求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具有独具一格的生活情境和艺术创造,具有独放异彩的不可替代的民族传统与美学气质。试想,来自中国的作品却没有中国的特色和味道,有的却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美国味、英国味、法国味等,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文艺创作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其思想性、艺术性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因此,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绝不是单纯的形式、方法、风格问题,根本在于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在审美愉悦中给人以温暖和启迪。这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借鉴、历史与文艺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文学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尽管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时会不同,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坚持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坚持的最终目的。坚持,是要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东西继续下来,在坚持中实现新的丰富和发展。文艺创作中作家要有自己独立的体验、透彻的思考,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始终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如果一味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只能沦为别人的附庸,文艺创作就会丧失本来、丢失灵魂。只有不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实现新的积累和新的进步。只有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才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写出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继承,就是要对我们传统的东西择优承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强化、改造和弘扬,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放射光彩、发挥作用,产生巨大凝聚力。借鉴,就要向世界学习,撷取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营养。继承是“根”和“本”,借鉴是使这本更加壮大。所以,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腐朽、有益和有害,既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又坚决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正如习强调的,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与文艺的关系。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艺创作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关键是多出精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伟大作品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们必须聚焦新时代、礼赞新时代,讲好恢弘大气的中国故事,精心创作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