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简约系列
欧洲经典系列
田园风格系列
新中式系列
轻奢系列

【馆长“说”】 苏丹:设计乌托邦·穿越百年设计史

  • 发布时间:2024-08-09 15:06:09
  • 浏览次数:

  2021年4月,一趟承载158件藏品的列车从意大利拉文纳(Ravenna)出发,在欧亚铁路上飞驰一个多月后,于5月抵达北京。7百年前,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踏上中国土地,写下了掀开中意文化交流篇章的游记。7百年后,“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特展穿越百年历史,跨越地球半径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续写了中意建交50年的文化往来。1个家族,100年收藏,158件现代设计作品,历时3年半策展——这场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设计展幕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是如何横跨设计史至关重要的100年,影射出这百年间持续不断创新的鲜活历史?让我们跟随策展人苏丹,一起走进“设计乌托邦”……

  苏 丹:我们知道2020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这个展览原本是为去年准备的,但非常遗憾的是,2020年全世界出现了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事件,因此这个展览从去年推迟到今年,可以说它是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展览。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近些年发展得非常好,对中国设计的现当代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展览希望在一个历史契机里呈现精彩的历史变化脉络,同时折射出意大利设计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的关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敞开国门以后,需要更大规模、更系统、更完整地去看待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也一直在做现代化的努力。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个体、集体、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机器生产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创造性和理性思考的关系,工程实践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浩浩荡荡的现代设计史里都呈现出来。

  三年半前,在欧洲工作的中国时装设计师苗苒跟我提到了这个展览,他说意大利有这样一个家族,用100年的时间来收藏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还有我的老朋友、也是意大利设计界的前辈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他也非常想在中国推广这个展览。当时我看了一下展品清单就非常激动,因为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对设计史认知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人物。1880-1980这一个世纪的收藏恰恰是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以及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重要过程,所以此展览是100年历史物证的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这100年来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做出的努力。

  苏 丹:“设计乌托邦”营造了一个历史的语境,除了家具以外,还有录像、思想家的语录。将展览的观念在空间里安放,把它塑造成一条时间的河流。现代主义之路是一个“非常道”,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天上一脚”,指那些超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即将到来的现代主义早已敏锐地察觉到一些问题,他们的思想语录自上而下,像雨降甘露一样滋润大地。“地下一脚”指的是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他们在思想家的激励和驱动下勇于实践,完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使命。同时这些历史阶段性的成果还要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最后形成生动的“滩涂”与“岛屿”,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设计史就像河床,水流就是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段被冲刷荡涤过的历史。这个展览也是这样,我们看到语言是由天往下的(柱子),地面上像是被时间冲刷出的“孤岛”(展台),这些“孤岛”和“滩涂”上摆满了历史人物的作品。

  在展览宏大的布局中,精心的布设包含了显性与隐性的意义。同时,展览中也有很多背景的铺陈,比如有录像来讲述那些伟大的建筑师、设计师,甚至还有工匠们艰苦劳作的影像。围绕这些历史证据、历史文献,我们还会组织很多工作。例如在展览现场组织讲座和教学活动,让展览在多层面被阐释出更多话语,让它变得更鲜活。

  这是一个在全球化时代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展览,它能够带给中国观众和全世界观众对于1880-1980这段历史的重新认识,无论对精英阶层的专业观众,还是对普通大众来讲,都是对现代设计美学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现当代社会对设计美学的关注,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一种素质。所以我呼吁大家,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这个展览,它一定会提升你对生活和艺术的认识。

  这是一个美育普及的过程,设计美学是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我们过去的传播和教育范畴中它是严重匮乏的,所以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在此。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去美术馆往往更喜欢看视觉艺术。但在欧美国家,你会发现第一流的美术馆里经常有设计展和建筑展。对中国观众来讲,改变观念是这个展览从一个更大层面上的意义,它是一个颠覆传统观念的过程,因此这个展览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苏 丹:这次展览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是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半叶这100年间的西方现代设计史。这100年恰恰是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影响因素非常多,也非常复杂。现代设计美学不仅是一个完全的唯美主义,背后还有技术美学,并与社会学关联,其中包含的很多问题不是感性和理性的简单问题,每一件精湛的作品都是人的定力、信念与才华的聚合体,是历史变革过程中留下的璀璨结晶。所以这个展览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现代设计史的复杂性样貌呈现了出来。

  展览中呈现的几乎全部都是世界著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虽然他们的教育背景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比如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他的设计很神奇,有非理性的、先验的因素,也有和后来数学中分形几何学创造的新审美的暗合,同时又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语境。荷兰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它是建立在蒙德里安抽象绘画的基础上。现代主义以最理性的三位一体为家具设计的法则。如提出“少即是多”设计理念的密斯·凡德罗,他的设计就很干净透明。到上世纪60、70年代,理性的设计开始和艺术形式、思想有了更多的融合。这一阶段设计关照人性和人的具体性,意大利设计开始大规模呈现并影响世界,如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乔·科伦坡(Joe Colombo)、亚历山德罗·门迪尼(Alessandro Mendini)等。外在的东西更加多了,它又是一种情感的回归。

  现代设计师也反映出在这一历史阶段思想的多元性,比如许多设计师聚焦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比如卡斯蒂利奥尼兄弟(Castiglioni brothers)、马里奥·贝利尼(Mario Bellini)。还有一些更伟大的人物,像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关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北欧的设计师更关注技术本身,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还有一些伟大的建筑师,像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展览中他设计中途岛2号椅等几件家具就体现出一种更艺术化、更人文化的东西。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形式具有交流融合的可能,所以每个设计师都从各自的角度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在现代设计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好评价哪件作品是最有代表性的,因为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有的作品体现的是设计师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有的是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的问题,这其中交织了艺术发展、艺术审美和设计审美之间的关系。

  苏 丹:设计史的发展,是一个思想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反过来推动思想的过程,它交替进行非常复杂。现代主义的初衷是机器大生产,精英阶层希望机器大生产能够改变人类的幸福指数。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现代主义在全球不同版块的传播和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一样的问题。

  比如说,北欧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性的问题。像英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就比较注重传统手工艺如何与新技术进行交换,像接力赛跑一样,并不是割裂的过程。还有一些国家强调市场化,使得设计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化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大量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商品呢?以及商品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包容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不应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

  思想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孰前孰后?思想在什么情况下去影响实践?实践在什么情况下纠正思想的偏差?这里除了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东西,也有很多价值观方面的东西。比方说,我们在这个展览里面梳理了很多当时思想家对现代主义的评价,也是基于历史的现实得出的结论。因为有技术的帮凶,对于雄心勃勃想改造人类的这种极端想法在很多情况下却导致恶果,起初想把它建成天堂,没想到最后却建成了地狱。实际上,这就是工业革命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多思想家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们通过这些例子也能看到技术的两面性。所以这个时候,如何用人文和设计去纠正技术可能出现的偏差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是我们今天的基石,回顾历史对我们纠正今天的行为有很多启发,就像展览中的这些作品是历史的沉淀、事实的沉淀。家具是什么?就像椅子被人坐,是实践决定意识,因此某种程度上家具是决定脑袋的东西,它不是理论家和艺术家断言能够成为历史的东西,因此设计的历史不完全由思想来书写。经过实践的验证和时间的考验,被各种文化各种阶层接受了,它就成为了经典。

  苏 丹:美术与艺术,科学与技术本来就不应割裂。当然,对设计师个体而言,情况则更为复杂。有些人在技术上突破,比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他花费很多年从技术角度研究木头的弯曲,在材料处理和机械加工层面进行了超越。但更多的设计师则在美术与艺术、科学与技术之间寻求平衡,将已经呈现出来的技术和我们传统的经验、习惯、情感连接起来,使艺术和技术相结合,这是一个设计核心问题。

  另一些人则纯粹出于研究技术和现代美学的角度,试图建立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事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和卢奇欧·丰塔纳(Lucio Fontana)便是这类典型代表。一些人将家居环境设计作为极简主义的“宣言”,将其具象呈现于每一件柜子、椅子、茶几、灯具之上。

  然而,由于先锋思想与传统美学差异巨大,这种极简观念走进大众生活需要历经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是,随着产品形式不断变化,设计文化互相混融,使人们从思想上具备了接受的可能性。

  中国的设计美学曾一度以艺术的规则来审视设计,这存在很大问题。设计群体如此,大众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过去评价生活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太理智的成分。此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实用物件都是历史上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成果,它们都是由当时世界上集才华、激情、手艺于一身的艺术精英和设计先锋倾力打造的。

  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

  苏 丹:现代设计如何让大众和历史认知,这是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如果想要大众广泛接受,那么你的东西得便宜,能够分享,不能太昂贵,这是现代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产品本身很昂贵,并且消耗太多,也是有问题的,它不可持续发展,并有悖于新的伦理。所以很多产品在追求社会公平,讲究用机器生产解放人。

  这是现代主义之前的思想家们提出的要求。他们反对装饰,如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因为他们看到过去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的家具过分消耗人的劳动,看到工人为这些家具做木工雕花,一天要连续16个小时艰苦工作,所以要用机器生产把他们解放出来,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但后来一些哲学家也开始反问,大机器生产是否真的将工人解放,还是让工人变得更加劳累、更加复杂?大家一直努力去解放人,但人是否真正自由了?我们不说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它并不是旧事物简单地被新事物迭代。迭代的过程也不完全是否定和覆盖过去的一切。认知就是这么逐渐发展起来的,没有答案的展览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大家会一直争论下去。设计师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是真正能够把现代主义精神和愿景转变成幸福的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大家对现代设计史上发生的人和事能有一些了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The Metaphysical Club (形而上俱乐部)成员。作为策展人,曾策划展览“二十一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和演进的学校”参加第21届米兰国际三年展(2016,米兰),策划展览“土地·乡情·记忆文献展”(2016,佛罗伦萨),策划舞剧Puzzle Me(2015,米兰),策划展览“流水席”(2015,米兰),策划展览“古老都市的前世今生”参加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2015,光州)等。作为设计师,曾担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丁肇中科技馆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项目的负责人,并多次获奖。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jsdldt.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pg模拟器试玩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