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简约系列
欧洲经典系列
田园风格系列
新中式系列
轻奢系列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建设模式

  • 发布时间:2024-06-27 10:22:11
  • 浏览次数: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辨识与案例分析,探讨了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建设模式和内涵结构,并重点说明了田园综合体内涵结构中的乡村性、地方性和创造性呈现,认为田园综合体所呈现的乡村性是其共性,地方性是其个性,创造性是其手段。上述三性既是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未来的关注重点。

  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乡村建设亮点写入文件。随之,确定以河北、山西、浙江、福建、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8个省市为试点,该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展开。这是自十八大以来,继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部署后,又一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方略,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田园综合体建设,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编制、个案介绍和政策文件解读等方面,对其理论基础及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还有待深入。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多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分析,从认识论和实践观的视角出发,审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建设模式、本质属性以及未来关注。

  (2)泛指农村,从所在地角度, 田园就是乡村 (countryside);

  (3)描绘风光自然的乡村时用“田园” (pastoral),尤其是以理想化和习俗化的手法, 即我们所说的“田园意象”。

  农耕文明发源而来的中国社会,历来对“田园、农村、乡村”高度重视并有着特殊感情,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生活,田园总与诗意、恬淡、放松相关。而现代性背景下, 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田园又成了“盛世乡愁”“诗意栖居”“放慢节奏”的寄托地。因此,田园综合体中的“田园”,虽同时包含这三个层面的意思,但更加侧重“田园意象”的传达,即发生在广大乡村土地上的诗意化的乡村风光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综合体 (complex)的出现,最早源于城市综合体 (urban complex)建设。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时,首先会在城市聚集体的核心部分出现城市综合体这样一种综合形态,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一种新的商业空间形式,强调服务、商业和资源集聚。而后继出现的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等概念,都是从城市综合体衍生和借鉴而来。

  有学者认为,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一脉相承,只是视角不同。田园综合体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角度,包含农业、文化等多种复杂元素;农业综合体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以农业产业为发展之重;但两者都属于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而农旅综合体则是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把农业旅游作为向外联系的突破口。从田园综合体和农旅综合体的功能来看,两者都是融合农业与旅游业的重要载体,更是打造和实现田园意象、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但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则更加多元和完善,产业链更加延伸,价值链、利益链更加完整,旅游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过渡,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并具备乡村旅游等多项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简化为图1。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可将田园综合体理解为一种新的乡村空间形式。从业态角度看,它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从功能来看,它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导,同时具备乡村旅游等多项功能;从田园意象 (感知主体)来看,它描绘了一幅恬淡浪漫的田园图景,是乡村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国家试点项目是田园综合体最具代表性的案例。2017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后,决定在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并重点支持河北等10个省份开展试点,每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并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000万元~5 000万元。具体创建项目见表1。

  此外,入围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的还有广东河源东源县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江苏泰州兴化千垛田园综合体、甘肃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牧歌综合体及河南浚县王庄镇田园综合体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从功能性而言,试点项目主要有农业产业侧重型和农旅休闲侧重型两类。其中,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河北“花乡果巷”、四川都江堰和浙江“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等,以农业生产、产业加工为其核心功能,主要任务是保障基础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兼具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多重功能;而旅游资源较好或旅游市场较成熟的地区,则以田园意象的实现为基础,将农业产业作为吸引旅游的平台或项目,以田园风光和生态度假为重点,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需求,如广东“岭南大地”、浙江“田园鲁家”等。根据已有田园综合体开发现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资源基底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综合开发的背景下, 可将田园综合体归纳为4种建设模式。

  (1)优势农业主导模式。该模式目前是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建设模式之一,也是田园综合体核心精神的体现。即围绕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等条件的农业产业为主导,以产业链条为核心,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经营、开发等环节入手,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培育发展一批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田园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如国家试点创建中的河北“花乡果巷”以梨、葡萄等果业为核心;广西“美丽南方”采取“蔬菜+养殖+葡萄”为主导;四川都江堰项目则红心猕猴桃种植为主导;浙江“花香漓渚”以高端花木为产业核心。

  (2)文化创意带动模式。该模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着重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融合。即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依托当地乡村民俗和特色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推动农旅结合和生态休闲旅游,形成产业、生态、旅游融合互动的农旅型综合体。该模式常以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为发展动力,以特色创意为核心,开发精品民宿、创意工坊、民艺体验、艺术展览等特色文化产品,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基地以及拥有生态旅游、乡土文化旅游和农事体验功能为核心的创意型综合体。如国家试点项目中的山东“朱家林”,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乡村生活美学馆、主题民宿一条街、再生之塔、创客中心等核心项目,吸引北京观筑、山东燕筑、水墨华清、山东智造等30多家文创机构入驻;又如四川明月国际陶艺村,依托7000亩竹笋园、3 000亩茶园,发展以陶艺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吸引文化艺术类人才入驻,配套建设书院、客栈、茶吧、民宿等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

  (3)自然资源引领模式。该模式通常以区域内具备竞争优势的自然资源为前提,通过地域优势型自然资源的引领,发展度假旅游、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核心的田园景观和休闲集聚。该模式最为接近典型旅游项目的建设,同时又对产业融合尤其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给予关注。如国家试点中的山西临汾项目即以汾河湿地生态资源为核心,规划“一带一园一庄三区”;汉中市洋县“魅力龙亭”项目则通过朱鹮湿地休闲旅游为引领,逐步建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

  (4)市场需求引导模式。该模式通常根据一定区域内消费者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建设重点,通过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田园综合体的聚集。通常来说,以满足消费者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需求为核心。该模式通常位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城郊乡村,以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打造一个贴近自然、品鉴天然、身心怡然的聚居地和休闲区,感受农耕文明,形成一个以田园生活、田园体验为主要特色的生活型综合体。如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距无锡市仅30km,公交可达;并辐射上海、南京、苏州三个较大的客源市场群体,交通便利,自驾游当日可轻松往返。该综合体拥有阳山火山、水蜜桃等资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打造田园休闲体验地。又如广东“岭南大地”项目,依托广东较为成熟的客源市场和珠海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岭南文化为内核,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以及岭南乡韵、田园水乡主题的特色村庄。

  综上所述, 田园综合体是建立在国家宏观指引、各地实践探索基础之上的新生事物,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发原则可以概括为立足本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田园综合体通常都具有市郊型区位、交通便利优势;在综合建设的基础上, 各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农业产业、农事体验和旅游体验等空间功能布局方面各有倾斜和侧重。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优势农业主导、文化创意带动、自然资源引领和市场需求引导。从已公布的国家试点来看,虽各省情况不一、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但总体上呈现这四种建设模式的“兼而有之”“综合开发”和“多元性复合”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园区或农旅项目,其规划范围更广,投资力度更大,建设规模呈现大尺度、整体开发等特点。本文认为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结构可由此归结为乡村性 (rurality)、地方性 (placeness)、创意性 (creativity)的综合呈现,如图2所示。三者之间在呈现过程中存在一定交叉,体现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也是田园综合体未来发展应给予重点关注的。

  田园综合体的旅游休闲功能是乡村旅游的范畴。作为乡村旅游经典研究成果之一,Lane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与核心,并从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社会结构三个维度审视乡村性。乡村地理学家Clout认为,乡村是人口密度较小、田园特征显著的地区,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小规模的聚落以及特有的简单、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乡村性描绘了乡村空间与地域类型。农耕文化植根于华夏民族之骨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关系。但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乡村性在诸多区域已逐步被消解。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持乡村性将是田园综合体的未来重点关注之一。具体来说,乡村性的保持应从人口、土地和社会结构三方面来加以关注。

  人口上坚持原住民、原规模。保持乡村原有居民的参与而非将原住民迁出、大量引进外来人口;保持原有人口的低密度、小规模。Brohman认为,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当地人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和展示者,没有原住民参与的乡村性始终是一个伪命题。

  土地上坚持原生产、原生态。乡村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集林、牧、副、渔业,它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农耕文化的动态展示,没有农业生产,乡村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原生态指乡村原有的环境与生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乡村的自然景观、动植物体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景观 (如梯田)。基于乡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必然会把乡村和生态体系联系在一起,两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当生态体系遭到破坏,乡村也会失去平衡。因此,农业生产结合本地实际,尊重历史、尊重乡村原有的生态体系,将是乡村性保持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会结构上坚持原生活、原居房。相对于都市,乡村有着游离于现代化之外的、简单的、慢节奏的朴实生活状态,是乡村性的魅力所在。有研究显示,乡村的生活方式能缓解压力和紧张,通过参与、体验乡村生活方式有关的各种活动,都市人可以放松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正所谓“乡愁”“田园”,既是离乡漂泊的人对过往生活经历的回忆与怀念,也是都市人对“异质”生活的向往,乡愁、田园在“纳鞋底、磨豆腐,一栋老屋、一缕炊烟”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得到慰藉。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乡村原有的房屋格局、用材、建筑形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包括宗族关系、长幼关系等,是乡村宝贵的物质遗产,应使用修复、改造、完善内部功能等方式适应现代居住要求的变迁,而非简单粗暴的拆除、新建。

  与乡村性相对的是伪乡村性,它表现为乡村文化被过度的“舞台展演”和消费体验的“麦当劳”化。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应注意避免。

  地方性 (placeness) 通常是指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性。地方性来自于主体的地理认同, 因此地方性认同形成于地方性建构过程之中,是对地方特殊性的情感偏好与情感满足。中国辽阔的地域和复杂的地貌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人文地理景观,不同区域的乡村因环境、气候、物产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地方方言等[19]。如何更好地通过田园综合体呈现其地方性,使主体对地方形成认同,便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未来关注。区位 (location)、场所 (locale)、地方感 (sense of place)被认为是地方的三个基本结构。

  区位即事物所在的位置,体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乡村地方性最直接的表现。田园综合体所在的区位不同,首先是“此地方”与“他地方”的差别。如河北地区和浙江地区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无论在具体的主导农业项目还是地方文化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其次,区位也是相对优势的显现。如陕西的渭北黄土塬地,但这种封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故而能更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具有更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场所是社会关系建构所依赖的环境,是社会互动的载体。“田园”是“田园综合体”的精神与物质载体,是地方性场所的体现。关于“田园”场所的建构,存在着两对关系的互动:人地关系,即主体与环境;人人关系,即主体之间。两者的互动使外部环境、内部空间与社会交往进行有效组合,使田园综合体的“田园”场所成了“关系的综合”。其独特的场所特质,是“田园”这一地方性的具体展现,同时也为“他者”的田园体验提供具体环境和方式。如田园综合体的外部环境应展现田园景观,内部空间以田园生活为落脚点,社会交往则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来实现。

  地方感是人对地方主观或情感上的依附,聚焦于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包括情感与延续行为。田园综合体于当地居民而言,是其生活的地方,是乡土 (homeland)所在,他者眼中的田园生活、田园经验, 是其内化的生活方式,更是其依恋的乡土、始终延续的地方感;于他者而言,喜欢、停留与居住等行为,是对该地方的认同与依恋。因此,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以当地居民为基础的地方感建构,进而促使更多外来人口对该地方产生情感依恋和反复归来等延续行为。

  与地方性相对的是无地方性 (placelessness),指认同逐渐弱化并相对地方中的人失去意义的地方,是地方性消弭的过程。它表现为过度的人工化、商业化,如“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现象;是地方的“无意义、无认同”和服务标准化的体现,缺乏本土人文特征。无地方性并非代表不好、劣质等,其背后是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浪潮,但田园综合体恰恰是对该浪潮的“逃逸”,因此在建设中应予以避免。

  创造性通常指主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即普通意义上的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相较于过去的农家乐、古村落、民俗村和度假村,田园综合体无论从政策、资金支持和开发尺度上,都拥有更强大的支撑,这为其发挥更多的创造性优势提供了孕育土壤。

  就产业而言,田园综合体的创造性体现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在提高设施使用率、减轻环境压力、营造宜人空间等方面,田园综合体相对于单一功能项目具有很大优势。相较于传统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强调的三产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建设,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农村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就市场而言,田园综合体的创造性体现在市场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其核心是差异化。差异化是区别于田园综合体之间、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最核心竞争力,没有差异化,也就无所谓“流动”。差异化的实现,是基于市场唯一性与排他性的实践。因此,田园综合体应深度挖掘地方性、保持乡村性,以争取更大的市场。

  创造性思维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 突破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作为新兴事物,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和建设应摒弃传统项目的“大而全”理念,结合区域文化与特色资源,创造性地提出支撑项目定位的亮点与引爆点。同时,注重高起点、高质量地规划开发,避免同质化低端竞争,突出地方特色和田园情怀,努力呈现乡村美学与地方文化,凸显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意象构成的综合性地方。

  综上, 田园综合体既要关注其“田园”基底下的乡村性, 也要保持其作为“某个地域”“该地方”的地方性,且在发展中开辟一条能更好地争取市场、具备创造性的新路径。其未来关注可归结为图3。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农业经济的地位下降、农村经济调整、农村服务部门的兴起和地方服务的合理化、城乡人口流动、社会发展要素重组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农村地区面临重新塑造。在这样的乡村重构、乡村转型背景下,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乡村重构阶段性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我国乡村空间实践的新尝试。本文将田园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试点项目、建设模式进行分析,试图发现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属性与未来关注。主要结论如下:

  (1)田园综合体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型乡村空间安置形式,这种空间安置形式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导,是融合三产的新业态,并具备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多项功能。

  (2)综合分析国家在18个省布局建设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发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情况虽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但总体上呈现综合开发、复合多元特征。建设模式基本可概括为优势农业主导、文化创意带动、自然资源引领和市场需求引导4种模式。

  (3)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三个属性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具体表现为田园生产、田园景观、田园体验、田园生活和特色文化在三者之间的交叠。但总体而言,田园综合体所呈现的乡村性是其共性,地方性是其个性,创造性是其手段,这既是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未来的重点关注。

  整体来看,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仍在不断探索其发展模式和路径,因此在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pg电子游戏官网些问题,如社会资本对农村资本的占用和对农民权益的挤压、产业内部动能不足、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发展特色缺乏、同质化现象等。

  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多重功能,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生命体。因此,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有创造性地保持其乡村性,挖掘其地方性,是值得业界关注的问题。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强调的三产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建设,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农村资源有效组织、高效利用的新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作为乡村空间安置与利用的阶段性产物,田园综合体与城市综合体发展经验相悖的是,其本身并没有一个聚集基础,而是意图通过项目来吸引聚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立足当地实际,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管理机制、科学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创新,鼓励创意农业、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从而激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活力。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jsdldt.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pg模拟器试玩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