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案例
改装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传承任重道远

  • 发布时间:2024-10-12 11:41:56
  •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留存至今的文化结晶。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传统插花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何使传统插花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将传统插花融入现代社会并助力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承?要充分认识传统插花传承的价值意蕴,在传承中坚持活态传承、创新传承、教育传承、整体传承等四个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并处理好传承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市场等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向往更舒适的物质生活,更是对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传统插花是对儒、释、道思想的极致体现,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微观层面对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当传统插花的传承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走进成千上万的百姓家庭中,将会带来巨大的花材等需求,将在宏观上促进花卉、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传统插花有利于丰富个体精神生活。一方面,多彩缤纷的各类花卉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愉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颜色对人有不同的影响,能让人冷静,也能使人受到鼓舞,振奋精神。在中医药中,花卉还具有药用价值,花香具有芳香祛秽的效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丁香花香能让人宁神静气,茉莉花的香味令人轻松,柑橘的香味使人兴奋、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传统插花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在于调节情志,各类花卉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寓意,比如,向日葵象征着美好、朝气、乐观,康乃馨象征着勇敢、崇敬,水仙花的寓意为美好、纯真等。此外,在《传习录》中有“南镇观花”的片段,“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可以理解为对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一种佐证,也可以理解为人在和花的接触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乔清举认为,“南镇观花本质上说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对人的道德要求”2。“人”对自然在道德层面承担责任,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实现“致良知”,提升个人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境界。

  传承传统插花有利于带动花卉产业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植物种类丰富,植物资源的利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崇尚自然、热爱植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传统插花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各类花卉素材,随着传统插花传承工作的推进,必然会形成对各类花卉的需求缺口。花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也是“三高农业”的代表,有着高附加值的特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目前国内的花卉市场规模尚未被充分开发,包括花卉的种植、花卉的物流、花卉的零售和配送等。对传统插花的传承,可以有效提升国民的插花审美意识,进一步开发国内花卉消费市场,带动花卉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花卉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承传统插花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实现物质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在精神文化领域形成的新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发展程度。习多次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尤其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将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在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了较多的成功案例,例如山西陈醋,在传承老陈醋制作工艺的同时,瞄准当今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推陈出新,生产出了养生醋、美容醋等新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传统插花中蕴含着丰富的花卉文化和艺术美学,在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随着传统插花传承的普及,也将会给花卉种植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传承传统插花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植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非遗凝聚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成就,它既是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也是最鲜活的文明传承。传统插花作为非遗项目,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内在价值,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传统插花中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到佛家的事事圆融,再到道家的万物共生,传统插花承载着中国哲学思想在物质层面的表达。在传统插花中还蕴藏着中国绘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意境追求,从咫尺之间以小见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深厚的思想内涵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映,也正是当今中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最佳名片,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能。

  传承传统插花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古代就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儒、释、道等思想中,和谐、共生、包容等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全程。传统插花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一直秉持求真、向善、爱美的创作理念,力图在插花赏花过程中追寻豁达超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彻悟人生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传统插花在全社会的传承,有利于将文化活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合起来,培养大众的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的生态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传统插花传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活态传承”是传统插花传承的核心原则。非物质文化在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从文化变迁理论来看,文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改变”。贺学君认为“非物质文化在与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和创新,注定了它永在变化状态。”4活态传承即是要营造最有利于非遗传承人传承的环境,将“鱼放在活水中”。

  “活态传承”是相对于物质遗产“静态”保护模式而言的。物质遗产的保护更多的是将遗产本身作为保护的主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其完整保存下来,再以博物馆展览等展示方式向外界传播。和这种化石化、标本化的“静态”保护方式不同的是,非遗具有“人亡而艺绝”的特点,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以传承人为中心的动态化传承,涉及传承人的创新传承,传承方式的教育传承,以及非遗存在空间的整体传承。

  非遗传承的前期工作积累了坚实的文化资源,接下来应该将重点逐渐转移到活态传承上来。在非遗保护初期,不论是国家层面关于非遗保护的政策制定还是各非遗项目团队在开展保护工作的实践当中,都潜移默化地被世界遗产保护的模式所影响,强调抢救性保护,确保将各个非遗项目完整的保存下来,并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指导方针。非遗保护的初期,这种工作指导方针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之后的非遗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已近2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名录。国家对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计3610个子项。非遗传承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接下来应该将重点逐渐转移到活态传承上来,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保护以及传统工艺振兴等规划,提供连续强劲的文化动力。传统插花作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在申遗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发掘了传统插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了中国插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为传统插花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也为传统插花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能。

  传统插花的活态传承,不仅体现在传承人代内的传承,还体现在传承人代际之间的传承。传统插花作为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pg电子模拟器试玩在线不仅具有艺术作品的主观性特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其艺术和历史的流变性,使得活态传承对传统插花来说变得尤为重要。相反,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如果传统插花的传承不能够做到活态传承,那么传统插花就会比较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失去其独特艺术的活力。非遗传承人因具有高水准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被称为“文化活财富”。传承人的代内传承是指,代表性传承人有责任将传统插花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创造并传播适应于时代的传统插花艺术表现形式,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失去传统插花的基因或本质特征。传承人代际之间的传承主要是指,要为传统插花传承培养后续的储备力量,做好人才培养和传承目标的长期规划,不能止步不前,因循守旧地吃老本。

  所以,传统插花的活态传承需要围绕传承人展开,并且将活态原则贯穿于传承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行业规则的制定,项目团队的日常工作重点以及和传统插花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最大化的让传承人发挥主力作用,而不是致力于将传承人的作品打造成为传承的文化符号甚至是商业卖点。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非遗传承的第一动力。非遗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文化活动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因时因地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十九大报告中要求,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5非遗的传承更应该是传统与时代的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将融合落到实处?习讲到,要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6传统插花非遗项目的传承,是传统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再次展现,将其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就需要创新。

  传统插花传承的创新原则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三者相辅相成。在自身内容和形式创新的基础上,辅之以当代传播技术的外部创新。传统插花所用的花材和花器,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经典的种类和款式,无论是牡丹还是荷花,铜器还是瓷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所以就有多样的美学特点的作品呈现。在当代,花材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国内外不同种类的花材为传统插花的创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新型材料的出现更新了花器的材质,传统的青铜器或瓷器在受追捧的同时,亚克力等新材料制作的花器也成为了插花时的选择。在表现形式上,传统插花的制作和展览也早已不再局限于陋室和小众,美术馆、花艺博览会等场所成为传统插花展览的新去处,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平台也为传统插花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传播方式创新方面,运用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可以将原本现场化的活动,转变成为直播或录播形式的视频素材,任何想要了解传统插花的人,随时随地便可以观看传统插花的教学视频,这将有效地扩大传统插花的传播面,提高传播效果。

  从知识形态的演进历史来看,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时代的知识形态是一种强调生产生活经验的知识,我们可将其称为经验式知识。在工业时代,西方进行工业化大生产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资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知识形态从以往的经验式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科式的原理式知识。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往往通过创新,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称其为创新式知识。在传统插花传承的历史脉络中,因其长期处在自然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在人与人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下,是一种经验式知识。近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从自然经济转入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对知识的学习,也相应从口传心授的师傅制下转入了学科化的原理式教学。在传统插花传承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学习教材和教学课程,这些教材中主要是教授传统插花的经典作品,通过划分传统插花的类型,讲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让学习者快速掌握传统插花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新时代传统插花传承,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新环境和要求,传统插花的知识形态应该随之发生改变,新时代应该在原理式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传统插花进行创新性发展,通过个性化表达,创作更具时代特色的插花作品,保证传统插花的有效传承,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人代际之间的教育传承是非遗传承的重点。传习是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班活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非遗项目教授给新传承人,这是目前为止较为有效的非遗传承路径。除此之外,传统插花非遗项目的传承应该和全民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传统插花纳入中小学美术课程、高校美育课程等,为传统插花传承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基础。2019年,北京市制订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条例将“非遗”纳入普通中小学教育,成为了国内非遗传承实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例,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非遗传承,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应该在传承工作伊始,就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长期目标的传承规划,从整体视角出发,尽可能包含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和多个领域。不能只顾短期眼前的利益,更不能朝令夕改。坚持整体性原则,是传统插花传承的根本原则之一,对此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规划和实践。

  宏观层面是指对非遗存在的文化环境整体传承。传统插花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和发展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插花风格的形成和各个流派的发展。那么,对传统插花的传承就不得不将文化环境纳入传承体系,而文化环境是一种立体的综合系统,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来说,其一是制定整体传承规划。该规划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规划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运用时代主流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承,提高传承效率和传承效果。其二是形成整体的、系统的传承体系。主要是指各级政府部门的上下协同和各传承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共同发力。

  微观层面是指对非遗项目本身的整体传承。传统插花的创作,不仅包括选择合适的花材和花器,而且要考虑整体的色调和造型的搭配,与插花环境和赏花场景的协调等都是需要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审美意识和各种技能共同构成了传统插花,所以在传承时不仅要着眼于插花技能的学习,还要提高插花者的审美意境。如果仅仅是传承其中的某个作品或某项技艺,而置其它技艺于一旁,或者只注重技艺而忽略了审美的提升,则无法将传统插花圆满的传承下来。因此,从微观层面来讲的整体传承,就是对传统插花的技能和审美的传承。

  相较于物质遗产的保护而言,非遗传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非遗项目像物质遗产一样成为历史的符号,也不仅仅是为了让非遗项目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是要让传统插花在时代潮流中兼收并蓄,使其成为书写历史的画笔,在传统美术领域增添光彩。如何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如何使传统插花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将传统插花融入市场经济并助力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承?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和视角,处理好传承与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市场三对关系。

  保护是传承的应有之义。非遗保护的初始阶段,仍受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但是,随着学界对非遗研究的展开,非遗的活态性日益被重视起来。如果用保护历史文物的方式来保护非遗,将其凝固化,这样的保护也就成了变相的毁灭。所以,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也是非遗保护的最佳状态。

  保护是非遗传承的基础,传承是非遗保护的目的。我国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完整地保存,重点在于将遗产标本化,例如将文物保存于历史博物馆的方式。这种保护理念也影响着非遗保护工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状。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重点在于将遗产放置在它所生存的文化环境当中,强调活态的文化传承,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传承传统插花。传统插花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在当今得到传承,得益于早期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开展,才使得传统插花在今天成为有本之木。如何处理好当今非遗传承工作中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决定了传统插花在将来是否能更加具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传统插花传承的工作需要从基础性工作转向提高传承能力纵深发展。但是,不能认为基础性的保护工作不重要甚至放弃基础保护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发掘和整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高质量保护。同时,也可利用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实现基本元素保护,让后人有机会看到历史上各时期传统插花的本真面貌,为进一步传承传统插花提供实物资料基础。

  传统插花的传承是在完整保护保存其相关理念、文化内涵、技艺、文献资料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需要对其传承和发展。不是一味追求传统插花的完整性保护,更应该关注其作为非遗的基本特点——活态性,在动态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传承是对传统插花的精华进行传播和继承,创新则是在对传统插花的精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创新是传承的途径,传承是创新的目的。

  加强创新,其目的是为了传承,展现传统插花的艺术特色。对传统插花而言,我们应使其与现代审美需要相融合。传统插花创新的前提是要打开思路,不能因循守旧把传统插花固定在某一场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元素创新、表现方式创新、传播创新等途径对传统插花传承整体创新。如将传统插花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在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制作中融入传统插花元素。近年来,已经有部分影视作品将其作为历史背景展示出来,例如《知否知否》《清平乐》等电视剧作品。当前流行的新古典室内装修风格,也为传统插花的传承提供了契机。在插花形式方面,可以创新花器的材质和造型,如在花器花材方面我们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选择像玻璃、亚克力等材质的花器和新的种类的花材进行替代搭配,以现代人流行的审美观念来展现。这既是对传统插花的创新发展,也是对传统插花的保护传承。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新的传统插花表现方式的产生,传统插花将日渐僵化而失去生机,缺乏继续向前的活力,甚至被逐渐边缘化。

  创新不是弃旧图新,要坚守“原真性”的底线中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明确了“原真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传统插花虽然在历史传承中受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其表现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特征是一致的,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创新不是恶搞,更不是弄虚造假,要坚守传统插花的原真性,而非将不属于传统插花的元素,通过复制、粘贴、虚构等手段、以“创新”的名义,嫁接到传统插花上面。

  总的来说,创新和传承相伴而行。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传统的又一次传承,文化的流变告诉我们传承永远在路上,创新不止,传承不息。传统插花是有人参与的活态文化,它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也处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中,它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所以,传统插花的传承要不断的汲取时代的精华,寻找灵感,在保持原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表现方式,满足不同时代的审美和精神需要,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插花的科学保护和传承。

  传承与市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查阅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普遍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尤其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景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进而通过这些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引出市场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基本价值取向不一致的判断,然后认为以利益化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存在冲突。事实上,文化产业如果能在成熟的文化经济制度下,规范有序的进行生产和消费,将为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市场化的传承并不代表将传统插花彻底的货币化,相反,通过市场化的运行能给传统插花的传承注入新鲜活力。有了市场,人们才会被吸引去从事传统插花这项工作,才就有了对传统插花的传承。

  社会历史背景发生巨变,尤其是市场化经济制度的运行,要求非遗传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场化经济体制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常态,国家在非遗法中也对非遗的市场化发展做了相关规定和指导,鼓励利用非遗项目特色,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以,传统插花的传承必定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在市场经济下通过创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传承能力,实现传承目的。

  传统插花的精神价值是市场价值的基础。之所以传统插花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而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插花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元素通过创新融合到文化产品中,将精神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消费环节,走进万千家庭,让大众充分接触和认识传统插花,这就是对传统插花传承的实现。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利用传统插花的表现形式追求传统插花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丰厚的精神内涵,便会舍本逐末,让其变为虚有其表的空壳,失去非遗传承的真正意义。

  2乔清举.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内在意蕴及其展开——以“南镇观花”为中心的讨论[J].哲学研究, 2020(09): 49-58.222

  3新华网.习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5中国政府网.习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7《威尼斯》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jsdldt.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pg模拟器试玩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