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案例
改装案例

“壮锦记忆”打造网络非遗传承“网络样本”

  • 发布时间:2024-09-12 07:50:48
  • 浏览次数:

  来宾市“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将线下活动延伸至网络空间,通过在网络招募志愿者线上推广、直播培训、视频宣讲、图文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壮族织锦技艺,推动更多的人喜爱壮锦、传承壮锦。“壮锦记忆”荣获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壮锦传承‘益’起行动”公益创业项目获评2024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壮锦记忆”打造网络传承非遗“新样本”》作为广西四个案例之一候选全国2024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强化传承“保障”。忻城县将壮锦发展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县文化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壮锦发展工作。围绕组织架构、制度设计、要素保障、氛围营造、作品打造等事项,制定《忻城县推进壮锦文化五年发展规划》,推动壮锦发展上下协同、落地落细。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自给自足+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的形式,保障“壮锦记忆”复兴行动所需经费,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截至目前,项目总投入经费203万元,其中政府扶持以外资金200万元,占98.52%。

  ▲2023年4月17日,兰培文到县民族中学开展“壮锦记忆“复兴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进校园活动。

  夯实传承“阵地”。整合调动各类资源,在忻城莫土司衙署大夫第旧址筹建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基地、壮锦文创产品体验坊、壮锦传承教室,在旅游景点莫氏土司衙署旁成立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为游客免费提供参观和体验壮族织锦技艺服务。筹建打造来宾市首个山歌传唱基地——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将保护传承壮锦宣传与本地山歌融合,创新一套山歌活动“组合套餐”:“山歌传唱+壮锦传承”,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山歌宣讲,基地建成以来,共开展壮锦宣讲培训550场次,受众近8万人,制作壮锦刺绣60幅,有效提高群众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024年2月4日,2024年忻城县“文明暖心•点亮忻城”——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寒假活动(民俗文化体验课)。

  ▲2023年10月11日,在忻城县民族技艺传承基地,“中国好人”兰培文向游客介绍忻城壮锦。

  挖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掘传承“活水”。坚持“织锦+教育”相结合,与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合作,专业对接产业“四协同五联动”的壮锦技艺传承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忻城壮锦技艺已从当初仅剩3位“织娘”发展到现在80余人的队伍。通过“企业+壮锦培训+织娘”的合作方式,联合多家传统文化企业、单位开展居家灵活就业壮锦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综合力量研发壮锦文创产品,“织锦计划”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全县1000多名群众靠织锦每人每月收入达2000多元,为推进壮锦文化蓬勃发展奠定基础。使县内300多名群众得到灵活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忻城县已开发了壮锦服饰、壮锦绣球、壮锦摇扇、壮锦背包、壮锦高跟鞋等30多件代表性文创产品,畅销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搭建传播“矩阵”。通过“线上+线下”“市域+县域”“新闻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搭建壮锦等非遗文化传播“矩阵”,发挥我市是全国唯一市及所辖县全域纳入中宣部的“媒体融合”试点的平台作用,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壮锦题材纪录片创作,开设相关节目,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各自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在抖音、微视频、小红书等平台开设网络教学课程、直播宣传推广、网络带货壮锦文创产品等,加强对壮锦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宣传,“壮锦记忆”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截止目前,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壮锦记忆”宣传推广200多次,观看人数达100多万多人次,得到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广西电视台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线下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200多场次。

  ▲2021年2月14日“我的中国梦——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忻城县2021年迎新春山歌线上演唱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服务热线:400-123-4567
手机号码:138-0000-0000
电子邮箱:jsdldt.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pg模拟器试玩入口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PG电子·模拟器·试玩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